巴国天路上的赞歌——记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

信息来源:巴基斯坦办事处 发布时间:2013-03-07   

题记——
 
喀喇昆仑路,蜀道犹逊形。中巴友谊故,远走工程兵。 
雪崩不鲜见,石落总相逢。群山势险峻,众人志峥嵘。 
奋战十二载,百年伟业成。热血洒异国,英魂安外陵。 
故土团圆月,他乡寂寥星。举世皆称颂,路桥赤子情。

开篇

    巴基斯坦,毗邻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拥有古老灿烂的文明、挺拔峻秀的雪山和淳朴聪慧的人民。作为最早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其境内很多重要基础设施都烙下浓重的“中国印记”——贯穿巴北部的喀喇昆仑公路就是其中之一。此路依山而建,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中一路蜿蜒前行,从空中俯瞰,如同一条多彩纽带,维系着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地理关系,更维系着两国人民间深重真挚的情谊。 
    喀喇昆仑公路(KaraKoram Highway),又称中巴友谊公路。它东起我国西部的千年古城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三大山脉,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山口,直达巴基斯坦北部重镇塔科特,全长1224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5公里,巴基斯坦境内809公里。作为巴基斯坦北部通往其首都及南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以及我国通往中东地区的唯一陆路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就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筑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议》。协议签订后,喀喇昆仑公路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仅1966至1978年的12年间,该路建设便使用了8000吨炸药、80000吨水泥、3000万立方米土石。资源材料的使用令人震惊,人员的损失更令人沉痛:由于道路所经地域地质情况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上个世纪修建喀喇昆仑公路时,中巴双方共有约700人献出了生命,相当于每公里公路是用一条人命换来的。正因工程实施的难度之高,该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近现代十七项代价最高的建设工程之一”。 
    2005年8月,经受近四十年的侵蚀和损坏,原本还能季节性通车的喀喇昆仑公路,在地震的摧毁下,彻底中断。受命于中国交通部和中交集团,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改扩建喀喇昆仑公路。2008年2月16日,喀喇昆仑公路红其拉甫至雷科特改扩建项目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开工典礼,标志着整个改扩建项目的正式启动。

战天斗地篇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已然物是人非,唯有大自然的威仪凌然如初。在这段自然灾害频繁侵袭的“死亡地带”,几乎每一个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以下简称“KKH项目”)的建设者都有段惊险的故事。说起2008年10月的那次险遇,现任中国路桥巴基斯坦办事处总经理叶成银仍后怕不已:他与同事驾驶着吉普车从吉尔吉特市返回上游主营地,途径K660段附近时,车辆前方大约10米处突然发生山体崩塌。近万方的山体砸落到路面,完全堵塞了去路。此时,紧急刹车的吉普车已经距崩塌体仅咫尺之遥。 
    2008年8月10日夜晚,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刚刚过去10天,连接旦约镇和吉尔吉特市的交通要道丹尼尔大桥因墩柱遭湍急河水终年冲刷而失稳,屹立了四十年的大桥轰然倒塌。它的倒塌阻断了设备和人员进入北部地区施工现场的唯一道路,工程刚刚开始就被迫中断。叶成银带领着项目部员工经过几十个日夜的奋战,一座崭新的贝雷桥成功架设通车,在最短时间内抢通了这条北部地区陆路生命线。通车仪式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政要和社会名流悉数到场,向项目人员致以最淳朴和崇高的敬意。 
    项目沿线主要自然灾害应算是山体崩塌导致的落石事件。山体落石实在防不胜防,因为它们甚至会“找上门来”:项目D段营地驻扎在底河(DHEE)的一块极为稀有的空地上,隔水望山。一年365天,有近一半的时间在睡梦中都会听到河对面山体石头滚落的轰隆声,幸好有河流阻隔,尚算安全。2009年12月12日凌晨两点,异乎以往、如连续爆破般巨大的轰隆声惊醒了大家——又是一次山体落石,几块床板大小的石块飞过河岸直冲向营地。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却将作为厨房和餐厅的彩钢板房通通砸毁。那一晚,落石过后,谁也没敢再睡。 
    另一次较为巨大的山体塌方发生在2010年1月4日。曾亲眼目睹塌方发生现场的工友们向我们回忆:眨眼间,山体周围便形成了笼罩近两公里的尘埃,紧接着伴随着雷鸣般的轰隆声,大半座山体倾泄下来,千万方土石落于山间河流中,形成了一个200米高的巨大壅塞体,顿时使湍急的河水没了去处。上游的河水迅速积聚,将附近的村庄、耕地、民居、道路等全部吞没。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KKH项目成立了应急救援、转移、疏导和观测多个小组,从各方面竭尽全力帮助当地巴基斯坦人民。那段时间,不管是一线疏通河道的机手,还是后勤保障生活和材料物资供给的同志,及到坝体上游帮助村民转移的人员,每日工作时间均在10个小时以上。虽然控制住了当地的伤亡人数,但这次巨大山体滑坡灾害直接将KKH项目拦腰截断,工程材料的运输随即遭遇困境,加上7、8月间八十年一遇的一场大洪水,工程恢复和救援灾民的难度急剧增加。K491处近150米的路面及路基塌入河谷,项目出动挖掘机2台、装载机2台,机手、爆破及管理人员数十人仅用月余就在原址开辟出一条崭新的便道;K711处大桥遭泥石流摧毁后,项目紧急从帕苏调运贝雷架材料,从吉尔吉特招收架桥熟练工,星夜赶赴断桥现场,经过40天日夜奋战,一条51米长的钢铁巨龙重新腾飞起来。

中巴友谊篇

    2008年11月,巴古尔米特地区帕苏镇的村民代表来到了项目总经理部求助——暴涨的河水冲刷了村民的农田,辛苦耕耘的土地眼看就要付诸东流。经过细致勘查后,项目部当即调用了两台挖掘机对河道进行疏导:一斗斗淤泥从河中捞起,一车车石料从对岸倾下,逐渐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挽救了村民的农田。事后,村民自发制作了印有“改河除水患、造福帕苏人”的双语锦旗,附上感谢信赠予项目部。 
    如果说疏通一条河流挽救了帕苏镇的村民,那么“开关保通”则关系到巴基斯坦全国人民的生活物资供应。 
    2009年春节,驻守在红其拉甫段的项目员工承担的就是这一重担——为了巴基斯坦国内各项生活物资和项目工作所需设备的顺利运输,他们挑起了春节期间开关保通任务的大旗。他们坐在越野车上,碾着积雪寻找旧路的痕迹;他们驾驶重型机械,清理着厚达几米的积雪。由于他们的辛勤劳作,一车车援灾物资、生活用品和村民的“救命粮”等得以顺利的送到巴基斯坦民众的手中。 
    除协助当地村民解决一些重大难题外,很多看似只是举手之劳但却有益当地民众的小事,项目部也常常主动为之。KKH项目沿线雪山众多,融化奔流的雪水为沿线村落的水力发电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村民自行修建的电站水渠和便道比较简陋,雪水中混杂的大量泥沙常常会堵塞水渠,水渠中的水位便会随之抬高冲蚀便道。为帮助当地村民解决实际困难,项目曾多次出动人员和机械修复电站的便道、疏通供水水渠。当地电视台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社会责任篇

    在恪尽职守的履行工程建设责任之外,中国路桥喀喇昆仑公路项目部更时刻将社会责任谨记心头。在铺设道路的同时,也将奉献社会、以人为本的良好声誉一路延伸。 
    2009年以前,在项目的施工现场,常常有很多巴基斯坦青少年在路边打板球,有时甚至在路中央。板球经常落在公路上,孩子们无视飞驰而过的车辆跑去捡球,让项目部员工们揪心不已。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9年至今项目部已开辟了多个简易球场,包括板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供孩子们无偿使用。 
    Nizam曾是当地的一名中巴司机,因生活拮据,家里的屋顶一直没有盖。来到项目成为一名小车驾驶员,一干就是三年,如今家里有了一定的积蓄。2010年的特大洪水冲毁了他家的房屋,项目部为他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帮助他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盖起了新房。 
    Arif曾是一名固守几亩山区薄田的普通农民,常常靠政府的救济金勉强度日。在项目部施工现场当上工人后,几年时间内掌握了一定的工程技巧,并利用工作所得的一些积蓄和朋友合作承包了一些小工程。如今他已从当年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了有车有房的小老板。 
    Ali曾是一名因贫困而中途辍学的大学生,凭借着流利的英语和好学的态度成功应聘成为项目部的一名助理试验员。在工作了一年攒足学费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 
    这样的例子在KKH项目上成百上千,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积极加入中国路桥,不仅因为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更因为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在这个互相融入的过程中,两国员工都深刻感受到了中巴之间唇齿相依的联系,“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友谊。 

结语 
    也许再过三十年,大河的长发依然秀美,雪山的银装更显年轻,但现在喀喇昆仑公路上度过青春的路桥人将不再年轻;也许再过五十年,河边的红柳依然妖娆,山间的青松更加挺拔,但现在喀喇昆仑公路上挥洒汗水的路桥人将不再挺拔;也许再过一百年,柳梢的轻风还在低吟,松上的积雪已经睡去,但现在喀喇昆仑公路上燃烧梦想的路桥人将早已睡去。他们的青春不会虚度,汗水不会白流,梦想终将成真。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在巴基斯坦的高山大河和朴实心灵见证下筑成的友谊之路,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把中巴两国连的更紧,把两国人民的情谊系的更深。